迅考网 - 考试资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迅考网 > 考试查询 > 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典型言语真题解析--我今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我的申论部分不是很好,我想找下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及题型分析

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典型言语真题解析--我今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我的申论部分不是很好,我想找下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及题型分析

2025-07-01 20:38:49

今天迅考网给大家带来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的内容,以下关于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典型言语真题解析--我今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我的申论部分不是很好,我想找下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及题型分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典型言语真题解析

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典型言语真题解析

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题考察的比较典型,整体难度比得上004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万源泉主任下面要讲解的第3题(文意顺承题)。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的言语题的考核为接下来考题的走向定了基调和方向,借鉴意义很大。

1.(2005年国家一类)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1.A 【新东方解析】这道题难度也很大,主要是因为材料中相关概念的干扰性太强,选项的干扰性更强,要想把这道题做对首先要分析材料的结构:“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中括号中的内容全部是对“沉没成本”的解释和说明,理解出这一点材料的主干部分就非常简单了。材料主要说的就是很多人不喜欢放弃、有思维陷阱,意在告诉我们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B项、C项和D项全是干扰项,陷入了对“沉没成本”的分析和解释。

2.(2005年国家一类)从哲学的角度看,不可否认原始儒家思想中存在很多人性的光辉,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家思想世俗化之后建构的传统文化,最明显的缺陷就在于没有提供一种包含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线伦理。当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时候,应该在人道主义的框架内建立一种起码的道德底线。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提倡建立底线文明 B.批判儒家思想的缺陷

C.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D.应创造什么样的新文化

2.A 【新东方解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材料中一共有两句话,考生知道这两句话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这样才能知道材料的主旨句。实际上,材料是通过从哲学和历史两个视角对儒家思想进行分析的,材料提出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告诉我们在建立新文化的时候应该建立一种起码的道德底线。B项和C项很容易排除,是材料介绍的内容,但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错误类型是:局部信息;D项的干扰性较强,材料中也提到了创造新文化的问题,但推得过远,也不是材料的中心内容。

3.(2005年国家一类)“人造美女”是最近非常抢眼的一个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梦想,通过整形美容手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现实,对每一位爱美女性来说,都是一种诱惑。目前,整形美容已成为诸多爱美女性增加个人靓丽指数的时尚选择。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女性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 )。

A.整形美容的方法、原理和效果

B.整形美容受到众多女性的青睐

C.整形美容给女性生活带来的变化

D.失败的整形美容所带来的痛苦

3.D 【新东方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整形美容和女性的关系。这里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引言,即导言,是指导入正题的文字。因此,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在引言的最后部分提及。本题的答题陷阱在于,最后两句以“与此同时”加以连接,句与句似乎是一种内容上的并列关系,而实际上在语意上有一个较大的转折。“与此同时”可以用“但是”、“然而”、“可是”等关联词替换而不改变句意。“与此同时”连缀的前一句谈的是整形美容的正面作用,后一句则谈的是其负面影响。万源泉主任提醒大家,本题给我们一个启示:对片段内容或主旨的引申理解应以合理为基准,凡经几次引申后,其语意离题较远者一般不应选。

4.(2005年国家二类)家丑问题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并非不亮出来就不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该不该亮,而是有了家丑到底想不想真正解决。不亮,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有恶化成不治之症的可能。亮了,正是显示出有解决问题的把握和能力,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彻底根治的希望。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遮盖“家丑”就是欲盖弥彰

B.尽可能把家丑消灭在萌芽状态

C.有足够的把握后再把问题亮出来

D.“负面新闻”可以取得正面效果

4.D 【新东方解析】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材料主要讲的是要把坏的东西暴露出来,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A项中的“欲盖弥彰”的意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中的“萌芽状态”材料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的选项;C项有足够的把握后再把问题亮出来更是无中生有,让人不知所云;有的同学说选“负面新闻”可以取得正面效果是不是范围有点大,有推得过远的嫌疑,说的没错,但这里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理解正确了就可以了,不要考虑太多。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和备考资料哪里有下载?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国家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行测和申论的真题详情: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一)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二)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三)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精选四)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精选五)

行测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国考省考申论考试经济类主题分析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国考省考申论考试政治类主题分析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国考省考申论考试生态类主题分析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国考省考申论考试社会类主题分析

申论

想了解更多详情台州中公教育网站。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我今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我的申论部分不是很好,我想找下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及题型分析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方法:申论的基本题型

申论题目可以分为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写作题和文章论述题五大基本题型,湖南育政教育专家发现,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出题方式灵活,创新形式多样,近几年从五大基本题型中衍生出一些新题型,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基本做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新题型。

一、申论基本题型

(一)归纳概括题

归纳概括题多以概括、归纳特定资料内容的形式出现,字数、分值和难度都较低,多为试卷的第一题。

【真题链接】

“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2012·国家·省级·第一题·1)

(二)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深层的、隐含的意义作出理解,多角度地思考,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和评价。

【真题链接】

“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

(2)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

(3)不超过400字。(2012·国家·省级·第二题)

(三)提出对策题

提出对策题主要测查考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给定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发现资料中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

【真题链接】

“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2012·国家·市级·第三题)

(四)应用文写作题

应用文写作题主要测查考生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贯彻执行能力。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准确理解上级的工作目标或组织意图,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具体形式包括宣传提纲、检查提纲和公开信等。

【真题链接】

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500字。(2012·国家·市级·第二题)

(五)文章论述题

文章论述题是对《大纲》中规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测查。无论是省级还是市级,它都是最后压轴出场。分值最高、字数最多、难度最大是它的特点。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来看,文章论述题,分值为40分,字数要求一般在1000字。

【真题链接】

“给定资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2012·国家·省级·第四题)

二、新题型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年有变化,其中题型的创新算作一大可观之处。新题型极易成为每年考后的焦点讨论话题,它的出现往往使得掌握固定思维和方法的考生面对新的挑战而感到不知所措。2010~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出现了一些新题型:编者按、观点反驳题、宣传手册、启示型分析、词句阐释。

三、题型趋势总结

从近三年的题目来看,虽然每年题型都有变化,推陈出新之作不断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从中发掘总结出答题的必备原则才是王道。

1.锁住给定材料是根基。给定材料是客观存在的,每道题目都要基于给定材料的内容而设置。无论题型如何变化,都少不了对给定材料范围的限制,答案也是或明或暗地体现在材料当中。因此,育政教育建议考生对此要明确——答案并非毫无凭借。

2.抓准题型本质是关键。题型的创新是有限度的,题型的内涵不会跳出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应用文写作以及文章论述五大基本题型的范围。新题型往往是一种类型题在形式上的变化,其实质是不变的。“编者按”即为应用文写作题,“观点反驳题”即是评论型分析题等等。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将之归于根本,就不难梳理答题思路,组织答案了。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特点分析(1)

一、历年申论真题主题分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材从选择范围来看主要包括五大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但是从历年真题来看,又有明显的侧重点。

2000-2009年这一阶段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主题更偏重于经济领域,尤其是2003-2009年几乎都围绕经济问题而命题。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命题者的偏好所在,如“三农”问题、耕地保护等。从2010年以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的主题不再偏向经济,而是将视角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生态与文化建设领域,关注于如何实现经济与其他方面协调发展。另外,2010年以后省级与市级采用了两套试卷,其试卷主题也存在差异。总体来看,省级的主题选择趋于宏观,而市级相对而言更偏重于考查具体问题。此外,近几年申论主题越加关注于精神文明领域,文化建设亦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侧重点之一。

据此,我们也许可以洞察到国家公务员考试主题选择的方向与趋势:申论主题的材料通常由某一或某些事件入手,而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论述和挖掘,以小处而观大局。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必须是比较广泛的,因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所考的主题视角较为广阔,所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并对当前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深度性和持久的影响力。过于敏感具体、低层次、只涉及一时一地的问题以及无关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和事实,都不会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的选择。

为了体现政府立场和政策方针的指向性作用,申论主题的选择一般会与当前国家与政府所倡导的理论政策、大政方针以及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增强对这些内容的认知度有助于把握备考方向。

二、历年申论真题材料分析

给定材料是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命题人进行选取并加工组合而成。材料不是命题人员随意选取的,而是有一定的出处和源头,命题人会将从各处集成的内容进行加工和整理,形成一篇有逻辑、有思想、有深度的申论材料。从最近几年的申论真题可以看出,申论给定材料有以下特点:

材料来源具有广泛性。给定材料主要来源于权威性报刊杂志、各大主流媒体网站的新闻报道、专家的著作以及政府重要文件报告,但也会根据出题需要选取较为冷门的学术论文和网站转载,材料时效性并不强。

申论材料形式具有多样性。申论材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材料的性质和表现特点,可以把几种常见的材料归结为事件阐述型、采访记录型、数据列举型、政策文件型、理论分析型和图表解释型六种。

内容具有综合性。给定材料在描述对象上可分为国内材料和国外材料。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涉及的主要是国内问题,有关国外内容的材料一般是以提供经验或教训的作用而出现的。就所占比重来说,国内材料占主要地位,但是国外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申论考试的载体,申论材料不会一味地讲故事,也不会一味地阐述道理,而是巧妙地将事例与分析结合起来,将所要表达的观点穿插在事例中。分析型材料可以是政府文件、国家政策、权威评论,也可以是作者自身的观点或呼吁。这种事例与分析相融合的方式,既让材料富有理论高度,又显得有血有肉、丰满完整。

三、历年申论真题作答要求分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要求并没有脱出申论考试的一贯题型,还是以归纳概括类试题、综合分析类试题、应用文写作类试题、提出对策类试题、文章写作类试题为主。最近几年不断有新题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作答难度。

========================= 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2024高考乙卷数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2021-2022 迅考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赣ICP备2023002443号 网站地图